在西亚北非,伊朗已经爆发疫情,并蔓延至该区域其它一批国家。
作为冷静的研究者,在评估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前景时,还需要考虑其它不确定性的潜在冲击。2003年当年,中国实际GDP增长10.0%,高于享受正式入世第一年红利的2002年(增长9.1%),2004—2007年每年GDP增速都是两位数(参见表1)。
中国名义GDP直到2010年方才超越日本,但论在东亚区域内的实际经济影响力,从东亚金融危机起就已经超过日本了。但在元宵过后、即将陆续全面重启因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而一度全面停摆的中国经济生活之际,审视当前中国超强力度的抗疫总动员,目睹疫后经济重启准备工作的细致全面,回顾非典疫情爆发的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实绩,以及中国应对大灾大疫冲击的一贯优秀记录,对比2016年寨卡疫情对巴西经济的影响,完全可以有把握地判断,新冠疫情不能逆转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世卫组织于2016年2月将寨卡宣布为国际关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就是基于这样的疫情。[2]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月报(2019.12)》,表6.5其他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第240—241页,中国统计出版社,2019年。那么,疫情冲击过后,在一年之中剩余的时间里,中国国民经济完全有望实现比疫情之前更高的运行效率和速度,一些在疫情冲击期间涌现出来的创新萌芽有可能在未来的岁月里成长为中国国民经济的参天大树。
这样的创新服务在当下对抗疫的益处自不待言,日后我们回顾,此次新冠肺炎冲击很可能被视为中国、乃至世界互联网医疗发展的里程碑。这既是因为中小企业关系整个经济体系的活力与弹性,与最基层民生联系最紧密,也是因为中小企业在经济周期变动和重大冲击中最为脆弱,从而客观上更需要政府扶持。新京报:目前已有苏州、上海、北京等地区提出了支持中小企业的措施,例如减免税费、延期缴纳社保、减免租金等。
从消费来看,食品饮料、旅游、交运、商贸零售、酒店餐饮等行业受疫情的冲击比较大。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采取的各种管控措施对旅游、餐饮、酒店、教育培训、物流等行业造成影响,对内需消费行业影响较大。对主动增加就业岗位达到一定条件的中小企业提供专项奖励。7天期和14天期逆回购的中标利率均较以往下降了10个基点。
从财政政策来看,对受疫情影响的地区、企业和具体的社会团体采取诸如减免税费、延期缴纳社保、减免租金和提高贴息支持力度等财政政策短期内有利于疫情防控和恢复生产。然而近些年中国经济已过渡到内需消费驱动,2019年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升至57.8%。
2,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之后,总体上对中国经济活动的影响应当是暂时性的,下半年的经济增长有条件明显恢复。其他措施还包括:支持开发性、政策性银行加大对重点基建领域的信贷和投资支持力度。总的来看,相较于2003年非典疫情,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在一个全球经济增速更低,中国更依赖消费驱动、更深度参与全球贸易分工的时期。从固定资产投资来看,如果疫情能在2月底得到有效控制,开工期延后幅度不大,那么2020年与2019年开工期相差不大,固定投资有望保持稳定。
2003年全球经济处于强劲复苏期,当年世界经济增长3.7%。疫情之外,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增加了新的挑战,特别是餐饮、酒店、旅游、实体零售业,其经营现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中国经济在当时也享受着加入WTO带来全球化红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速高于20%。而2020年贸易不确定性犹存,2019年世界经济仅增长2.9%,中国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速徘徊于8%-10%之间。
2019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表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全面落实因城施策,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长效管理调控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另外,为了控制疫情,对交通运输行业进行管制,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产品的供给,从而影响消费。
2019年已大规模施行减税降费,全方位减税降费财政可能吃紧,本次财政可以重点支持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区和部门。宽松的货币政策需要持续到疫情结束,央行本次选择长短搭配来投放流动性,逆回购操作不仅涉及7天期,还投放了14天期逆回购,14天期逆回购操作可以更有效地平稳节后流动性供需。
在2月3日股市大跌之后,2月4日出现反弹,说明恐慌情绪得到一定遏制,股票市场逐渐步入相对平稳的阶段。防疫所采用的短期财政刺激政策可能增加地方政府财政赤字率,在这方面,短期应突出疫情应对的举措,财政赤字率可暂时不受3%的上限限制。第二,从全球大宗商品市场来看,投资者对未来实体经济有一定担忧。就我国股票市场来看, 2月3日A股遭遇较为剧烈的下跌,是预期之中的,这一大跌是对春节长假期间疫情超预期发展的市场体现。以非典类比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固定投资和出口可能影响还有待观察,疫情首先的影响就主要聚焦在消费。新冠肺炎对经济的影响应当会超非典 要准备好不同疫情场景下的政策应对工具 新京报: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处于放缓阶段,本次肺炎疫情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是否会与2003年SARS的影响类似? 巴曙松:从目前的统计数据观察来看,新冠肺炎对经济的冲击与非典可比性不强,但以下因素决定了其影响应当会超过非典。
新京报聚焦疫情对经济运行带来的冲击和影响,邀请顶级学者和各行各业资深人士,为疫情中的中国经济献计献策,以期推动市场恢复、经济发展。短期的财政政策可以形成强有力的经济托底政策,直接改善居民和企业部分的收支,影响全社会对经济前景的预期。
以非典为例,非典疫情暴发期约在2003年2月底至5月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下降明显,从3月末的9.3%下降到5月末的4.3%。今天我们推出大家问策第三期:巴曙松:宽松政策需至疫情结束,赤字率可暂不受3%限制。
第三,中国制造业产出规模以及所处的全球价值链位置也完全不同于2003年。新京报:2月3日、4日央行两日投放累计达1.7万亿元。
第一,两次疫情所处的经济周期不同。无论疫情防控措施是延长休假还是增加人员、物流运输成本,中国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二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新京报:近日,央行、银保监会等部门连发文件强化金融支持防控疫情,重点包括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等。在加强疫情防控的同时,努力保持生产生活平稳有序。
如果本次新冠肺炎的新增病例在未来2-3个月内持续上升,那么2020年前两个季度的经济活动将受到明显的影响,经济增速可能连续两个季度降低,第一季度受到的影响会更大。首先,稳定投资者的预期,提振金融市场信心。
第二,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很大变化。需要关注的是,如果交通管制持续,运输不畅导致结构性涨价影响下,2月通胀有冲高风险。
因此,需要事前充分预计疫情的不同演变情形,相应做好政策准备,降低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投资者对贸易的担忧也反映在金融市场上,1月31日BCI指数(海岬型船运价指数)跌幅创下了一个历史纪录,这是历史上国际干散货运相关指数第一次出现负数。
从进出口来看,进出口方面可能小幅震荡。由于2019年宏观杠杆率创新高、基础货币M1增速持续低迷、私人企业的债务杠杆本来就位于高位,随着疫情对经济活动的扰动,企业部门,特别是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现金流的压力将会加剧。最后,要为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区、行业和企业提供差异化优惠的金融服务。宏观政策的核心是稳信心、稳预期 宽松货币政策需要持续到疫情结束 新京报:在疫情冲击经济之下,宏观经济政策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 巴曙松: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的最大冲击并非仅仅是疫情导致的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更需要关注的是,从预期来看,居民和企业部门可能产生恐慌,有可能导致经济增长预期偏悲观。
这是否影响利率市场化改革? 巴曙松:监管部门的要求涉及下调贷款利率等,但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企业的贷款量和贷款利率需要根据LPR形成机制确定。首先,对遭受疫情打击较重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进行积极的财政支持。
因此,稳定市场的核心是稳定对经济后续增长的信心和市场主体的预期,因势利导,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增长点的培育。2003年净出口和固定资产投资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合计能达到75%,消费支出的贡献度仅为22%。
其次,稳定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的需求。在LPR形成机制下确定的对受疫情影响较大企业的合意贷款量和利率,具有市场化特征,不会影响利率市场化改革。